张利平:一束自然柔和的光

2018-01-31 来源: 概艺原创

艺术家 张利平

      张利平的创作源泉大多来自对自然元素的体验与思考,作为一个生命的体验者,他试图从琐碎的自然元素中梳理出触动其灵魂的东西。2009年,张利平开始尝试以光影为主要描绘的对象,当时除了对光影在环境中呈现的感觉感兴趣外,他还对绘画本身的不确定性感兴趣,包括颜色的自由变化,和笔簇的丰富变化。然而他当时并没有继续围绕光影题材去创作,而是以具象形式展开了多个题材的接触,比如风景、树木、山石、灌木丛、等等。


布面丙烯作品《怪石(一)》

      一个想法的萌生很像一颗种子,一旦周围的环境达到适合生长的条件时,它就会开始生长,开始四处蔓延根系去吸取养分。水的不确定性使张利平联想到了光的特性,以及石的特性。水、光、石的共性就是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水可以呈现光影,也可以让不断变化的光影变得温柔;石可以载水,水也可以润石。人的心境往往也是和周遭一切融为一体的,“我一直感觉我是在沿着自己的方向走的,我想通过最基本的绘画形式和对不同题材的尝试来找适合我的起点”。


布面丙烯作品《草丛》之一

 

布面丙烯作品《窗》

 

布面丙烯作品《窗2》

 

布面丙烯作品《窗3》

      创作需要一个接地气的方式,也需要延伸,从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往往更容易悟出很多道理。2013年,张利平本着想让孩子少吃一点农药的目的,自己种了一块儿菜地,而后面的发展远超乎了他的想象。没有农药、丰富的阳光,他撒下的种子将本土植物(所谓的野草)强悍压制,印象中尺许高的灰灰菜原来也可以没过他的头顶,贴着地皮的马齿苋低调的扩展着自己的领地。所有动植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光,只有争取到了光才有它们的一切。光合作用加快了它们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和有害物质的分解。只是短短两年的时间,这块土地的活化程度已经相当好了,无数草虫和蚯蚓不停的代代生死迅速活化了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在这里长起来的蔬菜像是百战之余的战士,味道和所含有的微量元素远远超过了超市中的蔬菜。“我很少去刻意浇灌,阳光和雨水把这块儿土地滋润的生机勃勃,我没怎么收获多少蔬菜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阳光、水、土、石等每一种自然元素原来都可以引发无数种可能性。通过种菜我接触到了朴门永续,懂得了自然永续的方法,也对光加深了印象。艺术同样可以借鉴朴门的理念让艺术具有无数的可能性”。

 

布面丙烯作品《院子》

 

布面丙烯作品《柳》

 

纸本水彩作品《松》

 

纸本水彩作品《一池水之二》

      2013年,张利平接触到了喷笔,开始尝试在画面中结合运用喷笔来创作。被雾化后的颜色不像用画笔将颜色涂抹在画布上,本身就具有很特殊的不规则性,而无数不规则的色点又形成了色面,它的物理特性和光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非常相似,这个时候张利平才算找到了他认为表现光的最恰当方法。“但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直停留在通过再现具象场景来表达我的一些感受,直到2015年才感觉到画面中的内容太多了,其实画面中有很多内容是多余的,是完全可以删除的,我必须尝试做减法来调整思路”。

 

布面丙烯作品《光、二》

 

布面丙烯作品《光、三》

 

布面丙烯作品《光、四》

 

布面丙烯作品《光、五》

      2016年,张利平尝试把画面中不重要的部分大力消减,只保留内心想要的一部分,他认为越具体的方向走起来干扰就会越少。“我把最触动我的那种光的感觉抽了出来。刚画完,面对这个面貌有些陌生感,而内心却感觉很舒服,像身处在刚清理完垃圾杂物后的洁净房间中。它折射着我的心境,同时让我注意到光的质感,光和影的边缘似乎也可以无限延伸。它带着我向陌生的方向去思考”。

 

布面丙烯作品《光10》

 

布面丙烯作品《光11》

 

布面丙烯作品《光12》

 

布面丙烯作品《光13》

       “走到这里的时候再回头看之前的一些作品,发现自己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领域,本以为抽离了表面的那些琐碎而多余的成分后,作品就纯粹多了,现在又发现这里出现了很多新的分支,画面把我带入了对光本质的思考,光和空间的关系,光和时间的关系以及维度的一些思考等等,每往前走一步都伴随着半生不熟的陌生感和兴奋。”

 

布面丙烯作品《光16》

 

布面丙烯作品《光18》

 

布面丙烯作品《光19》

 

布面丙烯作品《光20》

      作品成长的营养来源必然离不开平时里接触的所有事物,各种周遭的事物都会用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面对现在社会的全盘西化,整个文明向野兽一样冲向未知,而作为个人所面对的海量碎片信息的冲击和本土东方文化的消失殆净,张利平认定只有冷静的内心才可以应对这种浮躁,抽丝剥茧找出自己的方向。“自然万物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们跨越自己无疑需要不断的去面对那无数个不确定性”。

写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