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盗墓”,我们在谈什么?

2015-06-11 来源: 概艺原创

  从超级季播剧、游戏到电影,小说《盗墓笔记》可能是国内文化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IP”(知识产权)了。这样一部充满猎奇,惊险,想象力桥段的小说太容易让人入戏太深,我们却很少关注这一切故事的基础——“墓葬文化”。




  人们对死亡态度的不同,决定了对死者处理方式的不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如果说丧礼是联系生死里两个世界的方式,那么墓葬则是这种联系的实物体现。



▲考古研究专家孔宪辉接受概艺专访


  墓葬文化藏着历史和文明的密码,但这并非一个随口说说的课题。我们希望与您一起学习,于是我们拜访了考古研究专家孔老师,希望他的分享能让我们了解更多。

一问:“墓葬文化与国学有着怎样的关联?”



  就像视频中所说,在现代考古兴起之前,“盗墓”伴生了墓葬文化出现。但对于考古人员而言,“盗墓”对墓穴的破坏远非拿走一些值钱的文物这么简单。盗洞会让墓里的竹简、木牍、壁画……遭到风雨的侵蚀,而盗墓者本身的利益冲突导致的往往是生命的代价。

二问:“我们想知道“盗墓者”的真实故事?”



  想要解码历史与文化小知识,却不想用冗长的方式讲述。我们会从下周起陆续推出《“艺”语道破》视频栏目,从《盗墓笔记》出发,但吐槽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不想故弄玄虚,也不愿夸大其词,我们希望和你一起有趣的学“知识”!


  如果你也有相关的疑问,欢迎给我们留言。你的问题,也许就是我们下次节目的选题!


孔宪辉

生于1963年,1984年考入西北大学考古系,毕业进入西安地方志工作,同时参与编撰《西安今古》杂志。1997年后参与兵马俑、乾陵、陕北安塞和绥德考古工作。后调入国家文物保护中心、参与山西大同等地考古发掘及保护。







写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