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师说丨在古代,他们从诗词歌赋聊到治国平天下

2015-08-27 来源: 概艺原创


  开学季来了!目测网红们已经开始在家酝酿新的一批段子了,小编大胆预测依旧围绕以下主题:你拖延癌发作根本还没写的作业,让你晒得爹妈都不认识的军训以及学长和学妹和学弟的恩怨情仇……


  那么,当“孔老师说”开学,会从什么聊起呢?



▲魁星点斗图


  答案便是这幅魁星点斗图。魁星是中国古代星宿的名称,也是传说中主文运的的神。每年开学将至,碑林就会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这块由西蜀马德昭在晚清写下的魁星点斗图。那么,就先让孔老师为我们讲讲这幅图有什么特别的之处吧!




  这幅《魁星点斗图》将“克己复礼,正心修身”这八个字巧妙的融如了“魁星”的形象中。底部的“鏊”与顶部的“斗”代表了“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在古代,这幅图寄寓着学子希望通过科考出人头地的期盼。简单来说,和你现在考试时在朋友圈分享“信春哥,不挂科”有着异曲同工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书写这幅作品的马德昭其实是一名武将,但是在碑林中,却保存了他的八幅书法作品。其中《花甲重周“寿”字》《一笔“虎”字》均为一字榜书,不失草书的法则,又内涵丰韵,气势磅礴。



▲花甲重周“寿”字



▲一笔“虎”字


  在求学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便是“教科书”。在古时,《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构成了最重要的蒙学教材。比如,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一篇由南朝梁周兴嗣所做的一首长韵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子组成,包含了四层含义。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第二部分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及原则,第三部分论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第四部分描述了恬淡的田园生活。它将各种知识融为一体,脉络清晰,语言简练。



▲千字文


  当蒙学阶段结束,学子们又将以何为标准进行学习呢?是不是像今天一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版本的教材吗?听听孔老师怎么说;




  看完了视频,我们便知道在古代时,学习的内容已经走了标准化的模式。各地国子监前竖立着石经便是学习求学所使用的教科书。其中,刻于东汉时的《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因汉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石经的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和《论语》。



▲熹平石经残石



▲熹平石经拓片


  《熹平石经》由蔡邕用隶书写而成。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也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一篇《青衣赋》真诚地袒露了对一位出身贫贱的女子的爱情,表现了对封建礼法的抨击。他的女儿蔡文姬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


  到目前为止,尚保存完整的石经便只剩下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与北京国子监的《乾隆石经》,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去看看!



▲开成石经 拓片



▲乾隆石经


  元曲《琵琶记》用一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来形容古代学子艰辛的努力。那时,一举成名的标准便是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状元”。从隋唐开始科举到清朝灭亡,从孙伏伽到刘春霖,有史可考究的状元为599人,这批被选取的学子也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科举制度的产生实际上打破了世族对政权的垄断:




  今天说到科举,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腐败、封建,但其实,在那样森严制度里,也产生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卓有建树的人才。就像是孔老师在视频中提到的唐宋八大家,三苏等等,他们也许真正的做到了从诗词歌赋谈到治国齐家平天下。

写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