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视频>人物>马海捷 --- 裱糊,纸扎,灯笼家


“民间灯笼虽没宫灯那么精美,但自有一套工序,各个环节都要求细致、规范。”马海捷,“灯笼黄”第四代传承人,面对一群青少年耐心地讲解道。

马海捷小时候常听母亲讲她小时候扎灯笼的故事,虽然他们家是做灯笼的,但是灯笼家的小孩往往并不能拥有一只漂亮的灯笼。为了生计,孩子们可能帮忙扎了很多骨架,剪了很多纸,但是精美的都拿去街上售卖了。

所以从小,他就对这门手艺很感兴趣。在全职做一名“手艺人”之前,他就跟着家人长辈去学习裱糊的各种基本功。现在,他除了自己制作作品,也同时在做民间灯笼的推广者。

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外出讲课,但他心里依然有些许的激动,尤其是面对那些青春的面孔,他常有种从来未有的自豪感、使命感。

“往小里说,咱是手艺人;往大里说,咱就是教育工作者。”马海捷说,“这其实应该是当今大多数民间艺人应该有的思想意识,实现守艺和营生双赢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7年,马海捷与以传承非遗文化为特色的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辅中心合作,并成为其常驻老师,每周都在那授课。他还常受邀去社区讲课。为传好经、解好惑,马海捷对“灯笼黄”艺术进行了梳理,制作教学课件,并录制了灯笼制作方法视频。

现在,他在安贞社区还有有一个工作室,收了一些对灯笼真正感兴趣,并且希望能够深入学习的徒弟,徒弟中,有每次上课都乘高铁来北京的外地人。马海捷说,经过努力,沉寂了快半个世纪的“灯笼黄”又重新被不少人所了解。
发生改变的,不仅是传播和经营模式,还有灯笼制作工艺本身的创新。灯笼在当下,除了固定节日外,已经失去了他的实用意义。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马海捷也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比如电机、电灯泡来替换掉原本的蜡烛;也利用不同的纤维材料来作为灯笼的新“外衣”。由此,原本的灯笼成了床头灯,在拥有新的实用意义之后,就有了更高的传播度。

除此之外,他还计划推出一些灯笼制作的DIY手工包,因为灯笼制作的工序繁杂,现代人忙碌的生活很难有一个整段的时间来做,而手工包就可以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一点一点的去完成一个完整的灯笼。

马海捷颇为自豪地说,“咱手艺人必须学会与时俱进,学会变与不变,才能通过手艺养活自己。”2020年,马海捷还有更多的想做的。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