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视频>人物>袁楷茳 | 印记

袁楷茳的创作,不同于大多数艺术家的是,从作品面貌来看总是在改变。而这种改变并非单纯寻求作品表面面貌的多样,正如艺术家所说:“当对绘画有新的认识之后,试图去改变原有的模式和状态,画面中的结构,情绪等等是自然流露的结果。”

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想再到艺术传达,作品最后的呈现取决于图像构想中情境与精神性之间的磨合,在相对抽象的思维中具体化一种情绪,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平衡协调画面的气息。所以不同阶段,艺术家个人的思维成长,喜好偏向,认知方式的改变都会影响最后图像所呈现的面貌,而对于袁楷茳而言,“我”的表达,是创作中的首要因素。

“寻找自己,寻找个性与共性的一种关系,去协调它。”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诠释了“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整体意识的前提,只有在‘自我’中才能找到整体意识,在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对另一个对象来说都是‘自我意识’”所以正如楷茳所说的,跷跷板两边坐着的不是你和我,而是我和另一个我。

在平衡这两个“我”的过程中,最原始的知觉情感影响着“自我”,与外界的情感交换影响着“本我”;两方面相互冲突又相互扶助,在每一次此消彼长的矛盾中都是对“我”的再一次塑造,从而某一程度上寻找着“真我”。关于作品背后的主体-“艺术家”来说,在不断自我确认和消解的过程中达成了一种可以延续伸展的可能性,可能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选择,同时也为艺术家精神性的发掘与塑造提供了能量基础。

从近期艺术家作品呈现面貌,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解构,去中心化,重氛围轻叙事等等特点。以去中心化为例,在《胜利天使》中,艺术家所绘空间完全抽离具体场景,表现方式上一改我们通俗意义上对“胜利天使”的形态认知,整体色彩绚丽,营造出“不真实”的纯粹。艺术家似乎在刻意模糊真实的境域,试图通过不确定的画面语言和图像因素去建构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构建用楷茳自己的话来说是一种“玩味”的表现,从创作手法来分析,去中心化的主题可以是一个切断各种联系的空间,同时他也可以提供新的,不同的联系方式。“可能性”是楷茳在创作活动中一直研究探索的重要动因,也是他试图通过创作活动这一路径去寻求自我精神风貌的初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断裂,表面语境以及其他许多东西制造了鸿沟,使得空间成为对抗性活动开展的地方,这也使得艺术家或观者真正从孤立刻板的认知领域中走出来,与“实存”发生有意义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说,楷茳创作的出发点源自于他在探索“可能性”的前提下,为理想世界和现世界呈现出更具包容性的作品。

“对我而言,创新是去找寻自我的过程,你把自己‘找到了’,它就是新的,区别于其他任何东西。”如何做到?

一是取舍,二是消解,作品最后呈现的面貌虽丰富且精准,所有无关的叙事,形象,空间等等都被弱化,追求一种“豁达”。

 “当代人自我的部分被外界包裹得太厚“在作品中表现为一种流动的释放。现代社会给予我们太多所谓的“指标”,真实的自我与社会标准下的自我完全是两个概念,去除一些所谓创作的“标准”,从自身完成自我的探寻,通过作品的折射达到自我认同。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