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飞: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在创作中对抗

2017-02-28 来源: 概艺原创

艺术家 孙亚飞

       孙亚飞在大学期间组建了一支名叫“骚癌晚期”的乐队,一群燥动热血并企图向固定规则发起冲击的青年们慢慢被更多人接受,而生性不安于室的孙亚飞在激情燃烧的玩乐过后,却又选择了以“支教”的方式来使自身得到一份清静思考的空间,即使是于过往有着不同的理念,孙亚飞经过思考后仍然选择了利用他早以习以为常却在以前抵触的陶瓷材质,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在陶板上进行对抗,将不该出现在传统材质上的创作乱入其中。


作品《对话一》


作品《对话一》局部


作品《对话二》


作品《对话二》局部

       对于孙亚飞而言,艺术是他基因里注定的事业,出生于陶瓷艺术世家的他,父母是国内首屈的工艺美术大师之一,对于传统的接触和理解是逐步深入且深刻的。他从传统中精炼出种种元素,再加之于自己的态度和视角,去探索传统中的游戏性以及现实中的娱乐性。同时,他试图用最传统的材料和方式去对抗、打破这些传统,从而将传统与当下相连,使传统与个人相通,发出作为当代青年艺术家对传统的全新阐释。


作品《米》


作品《米》局部

       于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他通过刻瓷的方式消解了以往陶瓷所带来的那种难以突破的工艺性,转而以一种更为单纯、更直接有力的表现方式传达着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提出了艺术本质论中的“游戏说”,艺术的发生源于游戏的冲动,是一种无功利性的自由游戏。静观孙亚飞的作品,你会惊奇地发现,其对“游戏说”解读的被他巧妙地融入画面中,在“似与不似”的画面物像中呈现出他游戏人生、乐在其中的悠闲态度。


作品《玩儿一》


作品《玩儿二》


作品《玩儿三》

       孙亚飞的作品分期和创作其实都是从加到减,再从减到加的往复过程。他最早成形的作品是一批陶板的刻瓷,因为不错的色彩功底,他当时的作品里有了很多色彩。后来孙亚飞感觉刻瓷的语言其实更为纯粹,力量更强一些,于是就抛弃了擅长地色彩,只留下单色。在2015年年底,孙亚飞又开始以一种有意图的方式去加入色彩。色彩的加入实际上产生了一种阻碍,而这种阻碍为新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突破中让他逐渐的找到了自我和传统的关系,从而找到自己的风格。


作品《小鸡吃米一》


作品《小鸡吃米二》


作品《小鸡吃米三》

       “陶瓷有种不稳定性,这比较符合我游戏的心态”,正是在对陶瓷的深入接触中,孙亚飞开始慢慢的找到一种秩序,也在传统的技法和图像中发现了一种游戏性,这是使其感兴趣并不断吸引他研究和创作的原因之一。同时,刻瓷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生的破坏性,它把成熟的釉面通过刻画等方式破坏掉,进而再形成新的造型,这样的过程对孙亚飞来说是漫长而有趣的。


作品《小鸡吃米图之一》


作品《小鸡吃米图之一》局部

       孙亚飞时常会在传统里面找到一种游戏性,能够让他来回不断穿梭,这种感觉很愉悦,“这正如我去观看传统绘画时所感受到的那种游戏性和逗趣感,可能我看待和解读传统绘画的角度和别人有所不同,我喜欢用比较轻松自如的视角去理解。比如说八大山人画中鸟和鱼的形象,就特别吸引我,它画的鸟或鱼眼睛一瞪,亦或是一斜,情绪的传达即刻充分到位,很好的表达他个人的人生态度,孤愤也好、不屑也罢,起码让人直观感受。同时,他还巧妙的让整个形象充满了诙谐感和乐趣性,看上去颇有味道”。


作品《小鸡吃米图之二》


作品《小鸡吃米图之二》局部

       “我的创作方式就是不断抛弃之前的东西,不断的去破坏,去打破原有的存在。就像我对自己的作品一旦不满意就会全部推掉重做。这种对抗对于陶瓷这种形式其实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介入方式,因为陶瓷的工艺性很强,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就得思考如何去消解这种工艺性。实际上刻瓷已经解决了消解工艺性的问题,刻瓷的手法本身就是一种打破和对抗。”


作品《小鸡吃米图之三》


作品《小鸡吃米图之三》局部


作品《小鸡吃米图之四》


作品《小鸡吃米图之四》局部

写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