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非要如此血腥吗?

2014-12-03 来源: 墙报

  此次行为艺术由于其语言上的血腥与暴力性,在艺术圈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关心艺术家孙原为何愿意作为志愿者被捅这一刀。孙原对墙报表示:抱歉不能回答我个人的问题,这是我个人的事,不准备分享。关于一刀之约,我们除了达成不做任何沟通这件事,其他的事都各自决定并处理和面对。关于对“行为作品”的理解,我想行动本身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不必当成作品。

  "暗恋"是赵赵系列行为作品"耳光与暗恋,皮鞋与家庭"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耳光”同样具有十足的暴力感,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与目的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墙报就此“行为”对艺术家赵赵进行了采访:

  可以简单说一下你的系列行为作品“耳光与暗恋,皮革与家庭”吗?作为第二部分“暗恋”的实施,着实引人瞩目。为何是一把刀?

  赵赵:刀的感觉还是比较含蓄温和的。

  志愿者是怎么找到的?为什么是孙原?

  赵赵:通过社会征集。没有是不是谁,志愿者的意思就是志愿者。

  “暗恋”听起来和爱情有关?这件作品的本意是?对于行为艺术的理解通常不是容易的,愿意和我说说主要的表达是什么呢?

  赵赵:我不介意别人理不理解或是怎么理解。

  下手捅孙原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畅快?不忍?

  赵赵:没有那么复杂,捅刀子和礼貌的拥抱并没有区别。

  血流得多吗?谁缝的针?捅一刀之后再缝一针,是这件作品的完整过程?

  赵赵:这不是重点。

  怎么想像和设计这件作品的实施的?

  赵赵:干净就好。

  为什么要把刀送给下一名志愿者?你说的充分的标准是什么?

  赵赵:美好的礼物必须是一种美好的诅咒。充分就是可以接得住。

  除此之外,墙报还就本次“暗恋”行为艺术采访了知名策展人崔灿灿。

  赵赵当时在微信一发就注意到了,很显然,这是一件很棒的作品,对,非常有力。但是,对理解行为作品来讲,人们还是有很多误区的,你可以说下你的看法吗?

  崔灿灿:赵赵这个不算一个行为,他不是一个表演,表演是设置好观众的。实际上,对赵赵来说,他最后展示的并不是一个被捅的过程。我觉得可能大家一看到这种东西就觉得是行为,其实他的四件作品是一起的,这只是其中一件,前面一件是找一个人扇耳光……而且我觉得行为performance还是一个设计的结果和预置的东西,那么,赵赵做这件事不在于获得一张照片,也就是说他并不感兴趣是不是做这个作品要获得一张图像或者获得一项艺术,这些作品是他个人对某些事的回应方式,像他很感兴趣的新闻,感兴趣的话题。然后,他通过捅一刀,因为它的名字叫暗恋嘛,实际上这是社会上很普遍的一种东西,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艺术。但是,即便我们说到行为艺术,它实际上是一种实验形态,它也不是为了让别人来看懂的,行为艺术本身挑战的是人们的道德底线、视觉底线、美学底线,当它的价值是一个挑战的时候,如果所有的观众都能看得懂它,我觉得就有点献媚了。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几种是无法被大家理解的这个专业性,我觉得这个专业性都没有问题。而且很重要的是大家今天把所有带有行动感觉的东西看作是行为或者什么,这是我们12月份的展览将要做的事,我觉得大家去看看可能就会对行为有更多的理解。

  关于找的志愿者是孙原,而不是路人甲、路人乙……容易让人感觉……

  崔灿灿:问题是艺术家和路人甲有区别吗?

  社会的认知是有区别的。

  崔灿灿:但是问题就在于社会的认知,大家觉得厨子有区别,警察也有区别。职业只是一个身份,至于志愿者,从来没对职业有要求,志愿者可以是任何人,比如说你去美术馆做义工,没人在乎你从事什么职业。而且我觉得有时候找一些熟人会更好,因为找一个陌生人,让你捅一刀,你不知道对方的想法是什么。其实找孙原来参与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我们今天所处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我觉得找熟人更复杂,找陌生人反而没那么复杂,恰恰是孙原地介入让这个作品变得更有意思。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艺评人石可则认为:这种日常用语表演性地构造到实际行动时表演艺术家显形社会构造和运用秩序的通常手段。有很多语言学道理来解释,一般公众一定会被“shock value”拐走,赞或者排斥,因为还没有以事件性进入作品的习惯,这种作品的读者不是“观众”,而是目击证人。作品是直接和社会语境互相作用的。

  赵赵系列行为作品"耳光与暗恋,皮鞋与家庭"第三部分"皮鞋"已在制作阶段,即作品第二部分"暗恋"中赵赵捅入志愿者孙原背部的刀做为礼物送给下一位志愿者。现将进入征集志愿者环节,有意者请通过留言的方式告知想得到这件礼物的理由,最终以理由是否足够充分的标准来选择这位志愿者。

郑伟 无语了 回复

写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