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市场︱盘点2014年的中国当代艺术

2015-01-11 来源: 新京报

文/杜曦云


本文发表于《新京报》2014年12月31日版


  身处当下的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变化其实都非常快,但人们已经习惯了快速变化,以至很难截然区分“今年”和“去年”。中国当代艺术界也是这般,似乎很难明显察觉2014年和2013年的差别。


  市场方面,“新水墨”作为一个含混的方向或流派,被前所未有的热捧。联系到这几年强势推行的“中国崛起”、“文化复兴”等话语,不难理解“新水墨”的出现和兴盛。以目前的话语和市场趋势来看,“新水墨”的势头不会忽然低落。它和文化民族主义的明显关联,目前是在推动它,但将来是什么影响,就很难说了。按艺术表达时所用的媒材来分类,是现代主义艺术的方式,但当代艺术在媒材上是无限开放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表达目的来自由选择媒材,并不局限在某种特定媒材上。


  从2014年秋拍香港苏富比夜场开始,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市场价格明显上升,个别作品突破千万。以“F4”为代表的一代艺术家们,走红拍场多年后,如今的表现相对一般。艺术市场需要不断吸纳新的艺术家,青年艺术家们的逐渐进入是市场的正常表现。从国际艺术市场来看,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决定着艺术作品的价格,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2012年初,塞尚的《玩牌者》以超过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亿)的价格成交,成为目前单件艺术品成交价格之最。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如今步入中年的艺术家,还是青年艺术家,拍卖场上的一时起伏固然激动人心,但长线来看,不断创造出更新的、更有学术含量的作品,是能保持市场长青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学术含量不高却在拍卖场上频创高价,成为金融游戏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来看,欧美很多国家依然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市场比较低落。大量热钱汇集在中国大陆寻找出口,国际艺术博览会和拍卖行纷纷靠拢中国大陆来寻找商机。但中国大陆的热钱是否会以良性的方式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会推动哪些方向?目前都不明朗。


  全国美展增设“实验艺术”单元、第11届北京独立电影节被责令停办、新时代背景下的文艺座谈会讲话、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等,作为舆论热点,都发生在今年。在各种话语的交织中,中国当代艺术更加趋向多元。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对信息的生产、传播、互动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解放,它推动着人们了解更多的真相和改变固有的观念。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平台、渠道更加开放和细分,表达方式也更加自由。渠道的多元正在推动着价值观的多元。当代艺术的优势是敏感于当下的生存处境和感受,及时做出反应。在更自由的获取信息、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很多人的公民意识在快步提升,这让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土壤更加丰富。


写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