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策展人想要在现场给你“抖个包袱”!

2015-04-22 来源: 概艺原创

  “我不知道你们安排什么时间发稿子,但我希望是展览之后。”策展人王麟对我表达了这样的意愿。若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展讯发布自然应该是提前预热的一个部分,可这场名字极其学术的“ 解构审美形式及它们的对立面”的展览却希望前期的宣传越含糊约好。


  因为,只有你来到现场才知道策展人埋了一个怎样的“包袱”。


  这场18号开幕的展览,看起来好像和别的展览别无二致。



知道王麟的策展过程,你才能了解这位策展人此次展览背后的意图。


1
在自动展览取名网站上随机生成一个展览名称:
http://www.mit.edu/~ruchill/lazycurator.submit.html 。在这个神奇的网站上,你每次刷新都会出现一个新的展览名称。这次我点进去的题目是↓↓↓




2
展览前言以征集的形式写作,公布展览海报与部分作品后,向大众征集前言↓↓↓




3
从手机通讯录中选取33位架上绘画的艺术家,16位综合材料创作的艺术家,抓阄最终确定参展艺术家。


抓阄最终产生的艺术家又有哪些呢?



丛伟  《对犀牛的改造》  纸本设色



郭立军  《无题》  镜面不锈钢上油画颜料



宋兮 《我用仅剩的爱 切割下一立方的星空 把最纯净的灵魂封印在里—双鱼》布面油画



徐新武 《边界》 布面油画



于瀛 《军伍未弃旧玩》 布面油画



张钊瀛  《发光剧场》  布面油画



三线电视台《国际撤展领域的七个案例》影像


  王麟策划这次展览的初衷,其实是他对于当下艺术展览泛滥的一种反思。但形式看上去很玩到,调侃。若你提前并不知道策展流程,展览的每一个元素“前言,策展人语,艺术家,作品”都特别正常,没有任何突兀。看到最后的说明,你可能会发出感叹:这个展览原来是这样的!


  他也从来不会担心抓阄或者随机的选择会影响展览的操作或是质量。这更像是一个策展人的作品,重要的是传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给更多的人。


  “我更希望媒体和大众有更多的想法,不要陷入看一个展览,只听策展人的理念。”


  那么,在策展人眼里,对一般艺术爱好者而言,如何挑选或是哪些展览更值得去看呢?




虽然每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知识结构不同,很难推荐,但王麟还是给出了这几个方向:

很大程度上,展览机构代表了质量:央美美术馆,佩斯中国,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带有个人梳理于研究性的个展也很值得看。比如:肖恩·斯库利艺术展,大卫·霍克尼的展览等。

具有学术性质的群展也是不错的选择,这类展览比较少,像是“85新潮回顾展”,可以让你了解当时的面貌。如果有机会碰到,千万不要错过。



写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