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胡子”:审视一种生存状态——杜峡

2015-04-26 来源: 概艺原创

  环顾杜峡工作室墙上的一众作品,他的创作线索轻易的浮现在眼前。雕塑般的人物轮廓,具有时代感的背景,愤怒的眼神,还有异化的胡子……这些都是他关于艺术与知识分子的固执。




  就在这个月的11号,杜峡才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不开玩笑——杜峡新绘画”。相对他的年纪和资历来说,这次展览来的有些晚,这也许是因为他的艺术“不开玩笑”,也许是因为他错过了十年时光。


  但和他细细聊天,你才会发现:他原来也曾是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杜峡出生于1966年,高中毕业后,分配进入了当地的军工厂上班。因为绘画的特长,杜峡被选入了厂宣传部门的培训班,老师便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在培训的过程中,他的心里开始长了草,希望能够进入川美正式的学习。


  有行动力的人总能将想法变为现实,就这样,1986年他进入了川美。


1989年拍摄于四川美术学院


  85新潮后的当代艺术在重庆闪着阵阵的火花,这批恰逢其时的学生在毕业后,成为了当时的四川美术学院所在地——黄角坪的第一代“漂客“。而杜峡便是其中的一份子,他放弃了毕业后当老师的生活,选择做了一名职业艺术家。“因为学美术的人,他的心气还在。当你流落到社会上,你会发现自己跟社会很不适应,很痛苦。和你聊天的人,语境也都不一样,所以当时大家都喜欢扎堆,在一块,有一句流行的话,叫相互舔伤口。”



1993年拍摄于重庆石板坡


  “我们每天在一起喝酒,聊天,然后画画。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我们是一帮疯子,邻居看我们也不知道我们靠什么维生,但却也知道我们不是坏人。”这就是杜峡描述中九十年代初“黄漂”的生存状态,没有艺术市场,不知靠何生存,嚼着干馒头就着白酒进行创作。


行动的工人  布面油画  1991年


飞行和跌倒的人  布面油画  1992年


水龙头布  面油画  1993年


正面和背面  布面油画  1994年


  一群人的抱团取暖带来的是心理的支撑,但生存的压力并不会消失,慢慢的,杜峡从事纯艺术的工作变少了,做广告,做装修……远离了艺术,直到十年后。


  “没做艺术的这些年,做生意什么的,总是不能让我满足。总觉得我们这样的人,心里还是有对艺术的渴望的,骨子里有那么一份情怀。”就这样,2007年,杜峡放弃了他在重庆所有经营的事业,只身来到北京。


HEY,YOU!  布面油画  2007年


  Hey you!是杜峡回归之后的第一幅作品。作品名称来源于他所喜爱的乐队Pink Floyd的同名歌曲,既有打招呼的态度,又不失一种过目不忘的力度。其实,以Hey you!为主题的作品杜峡早在1993年便画过,就这样,创作手法不同,构图却极其相似的作品串联起了杜峡缺失的十年。


我来了!No.1  布面油画  2008年


胡子 No.1  布面油画 2008年


等等我! 布面油画  2008年


  现在看杜峡的作品,似乎还能看到当初的影子。但你一定发现,回归之后的作品,杜峡的作品多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胡子。这些胡子粗得有些吓人,看起来也硬邦邦,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不曾见过这样“特别”的胡子。


  这样“特别”的胡子,在杜峡的讲述中,叫做“异化”。“画这个胡茬,我是在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表达一种心理深处的异化。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讲的是一个人变成了昆虫,然后会成为一个状态。那么,在我来讲,这种异化呢,就反映到这个胡茬上面。”


  这个胡子也来源他做的一场噩梦。那时,他已经没有从事艺术了。他梦见早晨自己醒来长出了这样异化的胡茬,一摸便掉,然后又开始不断生长。醒来之后,他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他内心某种恐惧的表达,也是一种启示。这种启示得以保留,直到他再次拿起画笔,第一个想到的表现形式便是这异化的胡子。


我会回来的  布面油画  2009年


还记得我吗?No.1  布面油画  2009年


我渴No.3  布面油画  2011年


  对比画家,杜峡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知识分子,手中的画笔不为喜闻乐见的美好,只为知识分子情绪的表达。2011年创作的《我渴》系列就是这样充满悲剧思考的作品。


  “让人物不是拿着水杯或者什么的,而是像狗一样爬在一个盆里,这样去喝水,当然我并不是在贬低我们作为人的那种身份,人的身份和状况,我只是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人在一个异样的环境里,可能是一个异样的生存环境,可能是我们异样的生活感受。”




  在个展之后的朋友圈里,杜峡表达了能够让他这样“板着脸的严肃艺术”得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感谢。但其实,感谢的也许应该是我们,满眼的清新烂漫过后,每个人是不是都该思考一下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呢?




写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