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母爱面前我们无法无动于衷——珂勒惠支笔下的母亲

2015-05-11 来源: 概艺综合

  小时候看安徒生童话,印象最深的一篇是《母亲的故事》,为了和死神抢夺自己的孩子,这个母亲献出了自己明亮的眼睛、美丽的黑色长发,但最后在死神的劝谕下,她心甘情愿地让他把孩子带往了天堂。小时候只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地灰暗、诡异,长大后再看,读懂了这个故事里的豁达,也更理解了母爱的深广和伟大。



凯绥·珂勒惠支


  看珂勒惠支的作品总是让我想起这个故事,死亡和母亲是她版画中最常出现的题材。比如那幅著名的铜版作品《死神与妇人》,死神从背后绞住妇女双手,试图抢走孩子,母亲以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姿势挣扎着,为孩子挡住死神,母亲的整个身体受着极大的压迫,脸、腿、脖子都是一种极度痛苦的扭曲,而小孩子只能无力的抓住母亲的乳房,身体的前后就是生死的两界。


  鲁迅这样评价这幅作品:“‘死’从她本身的阴影中出现,由背后来袭击她,将她缠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无法叫回他自己的慈爱的母亲。一转眼间,对面就是两界。“死”是世界上最出众的拳师,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而这妇人则是全作品中最伟大的一人。


《死神与妇人》 铜版画 1910年


  在珂勒惠支的作品中,常以一架骷髅代表恐怖的死神袭击妇女儿童,除了《死神与妇人》,《死神抢夺孩子》《死神与母亲》、《女人与死去的孩子》等作品都无不反映出人民对于生的渴望以及母爱的伟大。


《死神抢夺孩子》 石版画


  珂勒惠支的丈夫是为贫民区服务的医生,他们长住贫民区,因此珂勒惠支对穷人的命运充满同情和关怀,尤其是儿童和妇女。饱经磨难的母亲是她笔下最常出现的形象之一,尤其到了晚年,母爱与死亡成为她最主要的创作死亡,这也许与她儿子在战争中去世有关。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珂勒惠支年仅18岁的二儿子应征入伍,几周后便在西线阵亡。1940年,丈夫去世。1945年,孙子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世。



《死神与母亲》 铜版 1910年


《与死神争夺孩子的女人》 铜版 1911年


  通过单纯的黑白版画,她记录了战争给一切贫寒人群和家庭带来的苦难和不幸,母亲失去儿子,男子在战斗中死去,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原本就艰难不堪的生活在纷乱的时局中变得更加虚无缥缈,渺茫无望。


《女人与死去的孩子》 1903年


《死亡》


  画于1923年左右的《母亲们》是《战争》组画中的其中一幅:一群母亲,面对着战争的残酷和亲人的离去以及毁灭的恐惧而拥做一团的身躯肢体,融合成一个巨大与沉默的团块,头或手的灰与身躯形成的黑是画面紧张的心理动因,外形严谨的边线直率简洁的勾勒出这一群体的无助和弧独。母亲们在惊恐的注视着眼前可能或已经发生的一切,是什么力量能使人恐怖至此?


  这幅画概括地表现了战争中无助的母亲对战争夺去她们可爱的孩子的血泪控诉,珂勒惠支将社会运动概括为更基本的人类生活现实,显示了艺术史上最难能可贵的母爱和同情心。她用女性独有的洞察力触及到道德价值里最敏感最细腻的神经,孩子们脸上无助的眼睛次次的传达出战争时代无辜者的艰难困苦处境,有什么还能比如此本能的表情更触动人心、打动观者的呢?


《战争》组画之六:母亲们 木刻版画 1923年


  珂勒惠支一生的创作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在描述了社会底层不堪的生活状态的同时,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在时代的变革中精神的无助迷茫,而作为女性,画家则更多的以母性的慈爱去理解抚慰这不堪和迷茫,珂勒惠支笔下的妇女常常将孩子笼在怀中或护在臂弯里,虽然母亲们的力量无法永远地护住孩子,但母亲的关爱却是孩子永远的安慰和生存的勇气,画家正是从这一角度理解自己的创作,她的作品才有如此厚重的暖意,让后代人感动。


《母亲保护她的女儿》 1942年


《劳作中的妇女和熟睡中的孩子》  石版画


  珂勒惠支的作品中,很少出现温馨明亮的画面,然而在那仅有的几幅中,喷薄而出的光明却足以照亮后世,温暖全世界。比如那幅《母与子》,鲁迅这样说:“在《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中所见的百八十二幅中,可指为快乐的不过四五幅,这就是其一。亚斐那留斯以为从特地描写着孩子的呆气的侧脸,用光亮衬托出来之处,颇令人觉得有些忍俊不禁。”


《母与子》 铜刻


《站着给儿子喂饭的母亲》 石版 1931年


《家族》 石版 1931年


《两个闲谈的妇女和两个孩子》 石版 1930年


《母亲们啊!请奉献出你们多余的乳汁!》 1926年


《母亲和小男孩》 石版画


《在母亲的怀抱中》 1916年


  在木刻版画《牺牲》中,一个看起来已不再年轻的母亲,伸出瘦削的双臂,托护着一个柔弱的婴儿,仿佛是从母亲的肢体里生长出来的一部分。大口径的平刀以或铲或刮的刀触塑造了母亲柔弱却坚韧的身躯,斜刀刻出的黑线有力的表现了婴儿和母亲相互呼应的姿态。在大面积的黑白色块的比较中,强与弱、柔软与坚硬、奉献与不忍、爱与牺牲,诸般对立的状态和情绪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人的精神世界剧烈震荡的情感冲突和悲悯的宗教情怀。


《牺牲》 木刻版画 1923年


  博大、慈爱、庄严等等,隐藏于珂勒惠支那令人神伤的眼神背后,汇集成一条丰沛大河。就像珂勒惠支本人在日记中写下的话:“我要刻画死神,刻画他怎样挥舞着饥饿的鞭子,从啼哭着、弯着腰、呻吟着的人们——儿童妇女和男子的身旁走过……我在作画时,每当我想到孩子们的恐惧就会流下同情的眼泪,我是如此强烈地感到自己所能承担的重任。我感到自己实在不能逃避为孩子们说话的责任。我应该把人们无穷无尽的、如山一般的深重的苦难说出来,我负有这样的重任……”在这样伟大的灵魂面前,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怀抱孩子入睡的女人》 木版 1929


  在1936年出版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序言中,鲁迅先生曾这样写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


  就像她自画像中的那个时刻为孩子命运而忧患的母亲一样,她以母亲的名义,以一颗伟大的灵魂,一次又一次发出自己的不屈抗争。


《柯勒惠支自画像:一个为孩子命运而忧患的母亲》





写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