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读|刘小东: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一公分的距离

2015-05-21 来源: 概艺综合


“别人仅仅把我当成具象画家,其实,在我写生的过程中有日记,有电影,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艺术痕迹。艺术是有限制的,在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

2013年我游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画了一批画,每张画都由两块画布组成,中间是一公分的距离,暗示无法愈合的巴以关系。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理想总是有些距离,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这些距离。索性这本书就叫“一公分”吧。但愿这一公分的距离给我们更多的猜想,更多的努力,充实这短暂的虚幻人生。”——刘小东


▲《巴以之间01》2013年  



《巴以之间04》2013年


  这是刘小东为新书《一公分》写的序。这本书收录了他十年以来的绘画日记,起于《十八罗汉》,止于《向南飞》,如他自己所说:“绘画不仅仅是图像,它更是手感留下的痕迹。”日记也是此类“痕迹”之一种,它记下了金门海边无名酒馆的黑社会,也记下了三峡库区拆迁过程中意外身亡的农民工,这些文字如实反映了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心理状态,也如同那些广为人知的画作,是个人对于时代的承担、抵抗和表达,可视为刘小东作品除绘画和电影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2004年


《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之黄有秋、王志政



《新三峡移民图》局部


  “我把日记都当做素描去写,因为确实是通过这种方式去拨开现实的谜。你去一个现场,它就跟生活一样,乱七八糟什么都会发生,你抓取哪一点?有的时候素描帮不上忙得时候,你写些东西让你的思路更加开放,能够穿插更多复杂的内容。其实理解起来,它就是精神上的素描,你可能不必用笔去勾这个形。其实毕竟画了这么多年画,对人物的大概安排、背景的纵深结构,脑子里面都在搭建着素描,而不像小时候非得要画出来。这时候素描会转化成精神层面上的,让你思考一些东西。譬如,晚上做了个梦记录下来,都是画画这个时候发生的事,它会让你的画面特别有意思地鲜活起来。所以今天对于我来说,素描不是一个简单的描绘过程,而是清理你头脑里东西的过程,让你直接达到事物本质,而不会让雾霾,迷惑。所以我非常重视素描。因为日常生活总是有很多事情打扰你,素描时刻提醒你最本质的东西。”刘小东说。


刘小东的日记及草图


  以这本书为契机,5月24号下午,刘小东和王小帅将在单向空间爱琴海店展开一场主题为“闯入现场”的对谈,“闯入”取自王小帅最近的电影《闯入者》,而“现场”则是刘小东绘画的关键词。这场对谈距离他俩第一次合作已经过去了二十年。1994年,刘小东主演了王小帅的电影《冬春的日子》,2004年,影片中迷茫的年轻艺术家开始行走在三峡、金城、古巴、和田等地,以“现场写生”的方式完成了一系列经典作品,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和人群中的人,逐渐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写实画家。刘小多功东以“现场”的绘画方式,身临其境地亲近模特和他们的生活,也使得绘画的“现场"通常是社会性或人文性话题所在地。



电影《冬春的日子》海报


  艺术如何关照现实?现实又拿什么回馈艺术?王小帅与刘小东这场对谈,既是对古老命题的呼应与阐发,也是对当下创作环境的启示和总结。





写评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