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师说 | 七夕虐狗特刊:从“鸳鸯七志”看古代人是怎样秀恩爱的?

2015-08-20 来源: 概艺原创

  一年一度的七夕虐死单身狗节了。七夕的来历和传说没有人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吧,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穿越大半个银河系去见你,还有比这更感人的异地恋吗?小编觉得古代人比现代人可要浪漫的多,琴瑟和鸣、当垆卖酒、游园惊梦……那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回味不已。古代人秀恩爱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除了放狼烟、写情诗、唱情歌,最终极的还属这个——死后合葬并且把他们的爱情故事写在墓志铭上流传千古,这才真正叫“海枯石烂”的爱情啊!那么,今天在我们的“孔老师说”节目里,就让孔老师为大家谈一谈古代人秀恩爱的利器——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鸳鸯七志”墓志铭吧。



▲鸳鸯七志斋


  “鸳鸯七志”是北魏时期7对元氏家族夫妻的墓志,元这个姓就是拓跋姓,代表着皇族,是鲜卑族的后代。这七对“鸳鸯”分别是北魏时期穆亮及妻魏太妃墓志、元遥及妻梁氏墓志、元珽及妻穆玉容墓志、元谭及妻司马氏墓志、元诱及妻冯氏墓志、丘哲及妻鲜于仲儿墓志和元鉴及妻吐谷浑氏墓志。



▲北魏穆亮墓志


▲北魏丘哲与妻鲜于仲儿墓志



▲北魏元诱墓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墓志都刻于公元500年左右,虽然历经了1500多年,但志文中的一字一言,都记载着墓主人“死生契阔”的爱情故事、举案齐眉的甜蜜,也反映了那时的婚恋观、婚姻制度,甚至是女性的地位。下面就让孔老师给我们说一说“鸳鸯七志”里的爱情故事吧。




  看完这段视频,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北魏人婚恋观的三个特点:一是讲究门当户对,二是崇尚一夫一妻,三是全部都是姐弟恋,并且至少也差个十岁。比如北魏景穆皇帝的孙子元珽和他妻子穆玉容,志文中这样记载,穆玉容自幼聪慧机敏,元珽之父非常欣赏穆氏家族的忠孝,也慕名穆玉容的美名,虽然她比元珽大10岁,但仍然向穆家求婚。穆玉容嫁给元珽后,遵守礼德,“家富绢谐之欢,亲无嫌怨之责”“奉上崇敬,接下俞温”,二人感情甚睦。



▲魏轻车将军太尉中兵参军元珽妻穆夫人墓志铭


  另一个例子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元谭和他妻子司马氏,司马氏是当时的名门—镇远将军、南青州刺史司马纂的长女。根据她的墓志描述,温柔优雅又善于女工的司马氏在24岁才嫁给元谭,现在看都是晚婚的年龄。墓志描述此婚姻“二族钦风,两门称美”。



▲元谭妻司马氏墓志局部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姐弟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在意年龄的差距、世俗的眼光,勇敢地去拥抱小鲜肉吧!


  介绍完了“鸳鸯七志”里记载的爱情故事,我们再来说一说这些碑石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漂泊流转。


  我们历史课上都学过,北魏后期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所以之后的皇族都埋在了那里。而“鸳鸯七志”里的七对夫妻去世后,也都随墓志埋在了邙山。河南洛阳北之邙山,雄浑逶迤,风景秀丽,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皆迷信北邙为风水宝地,身后多葬于此,故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北邙山帝陵


  那么后来这些墓志又是如何从邙山到的西安碑林呢?这与一个人的贡献分不开,他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一生钻研北魏书法,自身的书法造诣也很深。


▲于右任草书 五言联


  那么,于右任为何对北魏书法如此推崇?北魏书法和篆刻艺术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让孔老师为我们剖析。




  元氏系北魏王室贵族,元氏墓志大都出土于当时的首都洛阳。此时的南北书艺交融日益频繁。在相互借鉴、彼此影响之下,北方的“雄奇角出”与南方的精美秀致日趋融合。“元氏”书风,在众多的墓志中又有着独特的个性风格。因墓主大多是当朝重臣,所以书手、刻手一般都是诚惶诚恐,落笔森严。其笔法之完备,结字之严整,技能之高超,足以令人称叹。


▲北魏元遥墓志


▲北魏元鉴墓志


  北魏墓志书法不仅出土数量壮观,而且风格种类繁多,写刻亦良莠混杂,书者都是名不见经传、处于社会较低层、文化水平较低的属吏,行款不整,或稚拙古朴,趣味盎然;或方笔峻利,体势雄强;或浑劲姿媚,精到细腻。你无法找到这些民间写手与刻工书刻的规律性,他们信手写来、随意刻下,人的真性情也就在这毫无遮蔽的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的“误读”、“误刻”,导致了总体风格上的“粗率”、“拙劣”,因而往往被清朝以前的书家所不重。清乾嘉以后,随着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惊奇地发现,正是这些被“误读”、“误刻”的碑石文字恰恰有着无拘无束的天趣和勃勃生机。康有为就说过:“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可见南海先生对魏碑的推崇。今天北魏石刻无疑已成为人们创造新的表现语言的一种源泉。


写评论...
<<返回列表